close

7055    

雖然我也不知道以一個在外地流浪十多年的遊子身分來說,有沒有所謂的資格寫這篇文章,但是,我的確很以現在的高雄為榮 ── 這個我生活了近20年的家鄉城市。

因為喜愛,所以從以前高中時代到現在常常為了這個城市焦急著,期盼著能夠更好。
我也算是見證著這個城市的變遷吧,從她身為工業之都的時代開始。

從我有記憶以來,高雄並不是那麼討喜的地方。
當然小時候的記憶只是片段曖昧的、不懂後面含義與社會結構,但回想起來卻是一個城市的真實風貌。

十大建設時期,高雄以一個工業中心發展著。
在我幼稚園到國小的年代,那時後還有貨運鐵路的存在。由於當時高雄市的工業重鎮在前鎮區(因為有加工出口區),晚上被父母從前鎮載回家的路上爾偶會看到載著貨物的火車經過。(幼稚園到小學都跨區唸前鎮的學校)
當然各種大型聯結車就更不用說了,那尤其是前鎮靠進出口區一帶的代表景象。

我的父母也都是在加工出口區工作,那時後早上傍晚上下學都會見識到出口區附近的道路那種萬車擁擠的情況。
幾年前在竹科工作的時代雖然也參與了這樣眾人一齊往同個地區上班的盛況,但我覺得跟當時高雄的蜂擁程度還是有差距。
也或許因為是勞工朋友聚集的城市,從小就很習慣那種堅韌的草根性以及各種工廠還有貨櫃的氛圍。

以及,從小就知道我們這個台灣第二大城市被稱為「文化沙漠」。

青少年時代曾經為此大感不滿與憤怒,我的父母以及城市裡這麼多勞工每天拼命的重勞動支撐著這個國家的經濟,各國很多大廠都在加工區設立分公司子公司。
我們讓這些重汙染源放在自己生命裡,沒有乾淨的水和空氣,為什麼這樣的我們還要被譏笑沒有文化?

簡直就是莫名其妙到極點!

就讀的小學附近就是前鎮河,然後我家又在愛河附近,上下學都會經過一些重工廠然後聞到刺鼻的異味。
所以跟有臭味的水和空氣一起生活大概就是成長的記憶吧。

尤其是前鎮河,小時候聽說以前那條河是清澈的,我那時根本不相信長輩們說的話。
我那六年只看到漆黑又有浮油的黑臭水(但下大雨又會變成黃河+一堆漩渦),當然還常看到「死狗放水流」的台灣早期風俗。

後來長大後的整治工程讓水不臭了(尤其是愛河),這點讓我真的很開心。

高中之後台灣產業慢慢外移,台灣整體的經濟與商業結構面臨很大的挑戰。
學商以及在產業界工作至今的心得總是讓我深信,台灣再不轉型找出自己不可取代的價值的話,真的會很不利(其實已經很不利了啦現在),這個話題聊下去會落落長,就先打住吧。

也因為產業外移,工業都市與東亞轉運中心的光環逐漸退去,許多公司撤掉台灣的廠區,加工區也變得蕭條了起來。
大學畢業後不久我母親工作的日本公司三洋撤掉台灣廠轉到大陸跟其它工資更低廉的地方,所以母親就這樣失業了。

台灣本來就腹地小又資源不足,內鬥嚴重又沒有一體性的遠見,而摘除掉工業之後的高雄,到底還剩什麼?
我們連文化都被譏笑是沙漠地區了。

而根據馬斯洛三角型,人總是必需先求溫飽才有餘力顧及到其它層面。
當工業和經濟已經沒辦法支撐餵養這個城市裡的住民時,我們跳脫這泥沼的力量又該是什麼?

每次想起高雄,想著台灣這塊土地的時候,總是縈繞思考著這些問題。
當然我已經不像大學時代那麼關心社會運動了,我不介意被說自己這方面已經死亡,畢竟我認為每個人的不同生命經歷都會影響自己曾經的許多看法。
但對這塊土地,我還是會關注當中我所在意的議題,然後用自己的方式(或許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付出與關心。

高雄在這近十年裡,默默的努力在找出這樣的跳脫的方向,著重在觀光、產業結合以及軟體面向。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才有所謂的美術館。
那時後的北高雄跟現在有著非常大的差別,老實說,高中時的北高雄對我來說什麼都沒有(北高雄鄉親請鞭小力一點XD)。
而現在每次到北高雄,都會訝異於她的活力、成長與繁盛。

高雄的確還有很多需要努力和進步的地方,尤其是工作機會缺乏、人口外移的問題還是存在。
每每看到市區那些招不到商的空店面和蕭條情況,都還是會忍不住焦急著。

但我認為她現在是個很漂亮的城市,是我引以為傲的港都。

至少這幾年我會推薦人拜訪高雄,不管是在台灣其它地方遇到的本國人或外國人也好,都忍不住請他們有機會可以到高雄玩,也以高雄為榮。
大學畢業前的我,還真的很難這樣誠心的推薦這個城市。

雖然我並不是道地高雄人,現在也只是一個月回家一次,出外騎車可能還會稍微迷路,但是我還是愛我的家鄉城市。 
我真的超期待這個城市之後的成長。

結論:有空請來高雄玩,見識這個以往工業都市的不同風貌!尤其跨年或大年初一,凌晨零時的船笛齊鳴超有港都FU! (招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erwee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